美国上一次进行核试验还要追溯到1992年9月23日,老布什总统当年宣布暂停地下核试验,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“核试验休眠期”。这三十多年里,美国从未放弃重启的能力,内华达沙漠的核试验基地一直在悄然升级维护,只是碍于国际舆论压力,始终没敢迈出实质性一步。如今特朗普打破禁忌,相当于亲手动摇了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的道义基础,这个1996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条约,本就是遏制核军备竞赛的核心框架,美国作为签署国却一直不予批准,现在更是连表面的克制都不愿维持。

编辑
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来得迅速而明确,发言人郭嘉昆敦促美方切实恪守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义务,履行暂停核试验的承诺,切勿轻率行事。中方的立场很清晰,维护全球核不扩散体系、避免新一轮核军备竞赛,符合包括中美在内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,这既是善意提醒,更是强烈警示。
特朗普在表态里摆出一副“身不由己”的姿态,声称是迫于全球核竞赛压力才出此下策,还特意点了中俄的名,说俄罗斯核力量排第二,中国虽排第三但“五年内就能赶超”。这种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,实则漏洞百出。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,美国目前拥有5044枚核弹头,俄罗斯库存约5500枚,中国仅有500-600枚,还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。核投送能力上,中国的陆基洲际导弹、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,无论数量还是技术都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,所谓“五年赶超”纯属无稽之谈。

编辑
美国军备控制协会执行主任达里尔·金博尔一语道破天机,直指特朗普的决定“十分鲁莽”,还直白揭穿美国“没有技术、军事或政治理由”重启核爆炸试验。真正的原因,恐怕要从美国的内外困境中寻找。国内矛盾尖锐,特朗普需要塑造外部威胁来整合国内共识;中美谈判中部分核心议题尚未突破,他想拿“核底牌”增加施压筹码。至于近期俄罗斯连续试射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和“波塞冬”无人潜航器,不过是给了他一个顺水推舟的借口。
“海燕”导弹射程极远可直击美国本土,“波塞冬”能携带百万吨级核弹头在1000米深海隐蔽航行,这些被西方称为“末日武器”的装备确实让五角大楼紧张。但俄罗斯的核展示本质是对西方持续施压的回应,形成了“西方一逼紧、我就晃核弹”的新常态。特朗普却借机打破核试验禁忌,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,只会让大国间的猜忌进一步加剧。
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双重标准。一边要求中国加入核裁军协议,试图让中国“自缚手脚”,一边却在全球推进核扩散。美英澳组建的AUKUS联盟,计划帮助澳大利亚建造8艘核动力潜艇,还首次向第三国转让核相关技术。特朗普访问韩国时,甚至主动提出要提供核燃料,协助韩国发展核动力潜艇。自己在核扩张路上越走越远,却要求别人限制发展,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。

编辑
美国国内对重启核试验的反对声浪也不小,内华达州众议员、民主党人丹娜·泰特斯直言“这样做绝对不行”,表态要通过立法手段阻止。特朗普想把这一决定落地,不仅要过国内政治关,还要重新准备相关设备、人员和流程,在现行法律体系和国际条约义务约束下,绝非易事。但即便最终难以实施,这种危险的试探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。
全球核安全局势本就不容乐观,俄乌冲突未平,巴以局势揪心,多个地区冲突不断。美俄作为最大核大国,一旦在核问题上“你来我往”,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其他核大国为确保自身核武库可靠性,被迫跟进的风险不容忽视。联合国《全球核安全报告》早已预警,美俄核威胁升级正在让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面临严峻挑战,这个限制核武数量的基石性条约若无法维持,全球核安全将陷入更大混乱。
特朗普的这道命令,就像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,可能让全球核军控进程出现历史性倒退。作为超级大国,美国本应承担起维护全球安全的责任,用实际行动巩固战略平衡与稳定,而不是动辄挥舞核大棒,破坏刚刚缓和的大国关系。中方的呼吁既为世界安危着想,也是对美国的理性提醒。在核问题上,任何鲁莽的试探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,希望美国能及时悬崖勒马,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,否则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